以青春音符 匯強軍交響
——“強軍風采”群眾性文化活動之“奮斗者說”強軍故事會講稿摘登
故事是情感的紐帶,也是精神的載體。今年以來,全軍部隊在“強軍風采”群眾性文化活動中精心組織“奮斗者說”強軍故事會,以親歷者的視角,生動講述強軍征程中的一個個動人故事。
火熱的強軍實踐,為強軍故事會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。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長經(jīng)歷,激勵著官兵奮發(fā)奮進、向戰(zhàn)為戰(zhàn),為強軍事業(yè)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。本期,我們摘登部分講稿,與大家一起感受他們用行動詮釋的忠誠,聆聽他們用熱愛書寫的故事。
——編者
西藏軍區(qū)查果拉哨所一級上士李存冬——
用青春擁抱查果拉
“為什么要申請來查果拉?”今年初,在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主峰前,我第18次向新兵們發(fā)問。望著他們棗紅色的臉頰和紫黑色的嘴唇,記憶如雪山融水般漫過心田……
查果拉在藏語中意為“鮮花盛開的地方”,現(xiàn)實中卻是“天上無飛鳥,地上不長草”。初上查果拉,我就被哨所老兵們震撼到了。他們的臉龐像淬過火的鋼,有的戰(zhàn)友皸裂的嘴唇結著暗紅血痂,粗糙的雙手還留著凍瘡疤痕。當他們扯開嗓子喊出“沒有犧牲不得的己利、沒有忍耐不住的寂苦、沒有戰(zhàn)勝不了的困難”的“崗巴精神”時,那穿透寒風的聲浪讓我瞬間紅了眼眶。
有人說“在高原躺著也是奉獻”,而查果拉人展現(xiàn)的是站著沖鋒。我在新兵連體能考核成績優(yōu)秀,卻在第一次巡邏時拖了大家的后腿。巡邏路線平均海拔超5000米,剛戴上防寒面罩,睫毛上就結了冰碴。走到半山腰,我突然聽見班長吼道:“低頭!”緊接著就有一陣狂風裹挾著雪粒呼嘯而過。
最艱難的是翻越“刀背脊”,8級大風像要把人撕碎。我們手腳并用,用十字鎬在冰川上鑿出腳窩,一寸寸挪動。冰碴子濺在臉上,比針扎還疼;風從胯下往上掀,作訓服被凍成“冰甲”,貼著后背像塊鐵板。我每走一步仿佛要把肺里的氧氣榨干。班長教我:“吸3秒、呼5秒,調(diào)整好呼吸?!痹诎嚅L和其他戰(zhàn)友的幫助下,我終于到達巡邏點位,摘下護目鏡,發(fā)現(xiàn)里面結了一層冰殼。
那次巡邏后,我便開始“魔鬼訓練”。每天提前30分鐘起床進行體能訓練;晚上在學習室背地圖、學理論,把防區(qū)每一道山梁、每一條冰河都刻進腦子里。3個月后,當我能在巡邏路上當排頭、閉著眼都能畫出巡邏路線圖時,班長拍著我肩膀說:“你算是摸到查果拉的門檻了。”那一刻我才懂得:在高原上沒有天生的強者,所謂強者都是敢于讓自己在風雪中接受磨煉的人。
在查果拉,最動人的堅守藏在老兵們的故事里。我的老哨長叫徐圓圓。這個承載著父母“團圓”期盼的名字,在堅守哨所的日子里同樣承載著“一家不圓萬家圓”的家國大義。在他的筆記本中記錄著:2011年除夕,站“守歲哨”,用望遠鏡看萬家燈火;2013年除夕暴雪封山,帶著生病的戰(zhàn)士到30公里外求醫(yī)……
2016年除夕夜,我和老哨長一同站“守歲哨”。在零下40攝氏度的寒風中,他指著星空說:“你看,那點點星光多像萬家燈火。咱們多站一分鐘崗,老百姓的年夜飯就多一份安寧?!彼姆篮嬲稚辖Y滿冰花,聲音充滿力量,聽得我熱血沸騰。
“查果拉的兵,骨頭要比崗巴石硬,心要比山泉水清?!?018年,我從老哨長手中接過巡邏本,成為查果拉的新哨長。這些年,我和戰(zhàn)友們戰(zhàn)缺氧、抗嚴寒、破凍土,一鍬一鎬、一錘一釘搞建設,努力把查果拉哨所建設成為堅固的前沿堡壘。
去年春節(jié),我通過視頻通話帶著老哨長“參觀”新翻修的圖書室、健身房和高壓氧艙。當鏡頭掃過戰(zhàn)士們的笑臉時,這個在風雪中從不掉淚的漢子突然別過臉去,再轉回來時,眼角閃著淚光:“好啊,好啊,真好……”查果拉哨所的奮斗史、建設史讓我真切明白:堅守從來不是孤獨的跋涉,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用青春接力,把根扎進祖國的高原,讓后來者站在我們的肩膀上,看得更遠、站得更穩(wěn)。
高原的風會停,雪山的雪會化,但有些東西永遠不會變——那是一代代高原軍人刻在骨子里的忠誠、融在血脈里的擔當。如果有人問我為什么選擇查果拉,我會說:因為我的生命,早已和這片云端上的土地融為一體;因為我的胸膛里,永遠跳動著和祖國同頻的心!
火箭軍某營政治教導員張平坤——
為了戰(zhàn)友信任的目光
作為一名基層政治教導員,我始終把“政治工作要成為行家里手,軍事工作也要成為行家里手”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。
在基層工作13年,我以能文能武為目標,不斷錘煉自己的綜合素質(zhì)。這些年一步一個腳印的探索與積累,幫我推開了做好政治工作的大門。在訓練場上揮灑的汗水和付出的努力,也讓我獲得了官兵認可?;厥淄ィ蛔阌兄?、榮譽有之,這些都督促著我以全力以赴的姿態(tài)繼續(xù)向前。
我還清楚記得剛任指導員時,第一次給大家上思想政治教育課,就因為“照本宣科”得到戰(zhàn)士們“臺上熱乎乎、臺下暈乎乎”的“銳評”。這件事情提醒我,要想照亮他人,必先點亮自己,只有把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真正學懂弄通,不斷夯實“播火”內(nèi)功,才能講出官兵喜愛的思想政治教育課。
這些年,我堅持將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中的要點內(nèi)容精心摘錄。通過不斷積累,我逐漸找到撬動官兵思想的支點,也重拾了我開展工作的底氣與信心。
剛擔任政治教導員時,“00后”戰(zhàn)士陸強引起我的注意。他覺得理論學習枯燥乏味,因此參與積極性不高。在一次群眾性大討論中,我聽到他小聲說:“理論學習哪有訓練場上摸爬滾打實在?”
那天,我沒急著反駁,而是把他拉到學習室,從熱點新聞聊到先鋒故事,又聊到理論體系的邏輯脈絡。陸強聽得入神,漸漸紅了臉。他說:“教導員,我之前的想法太幼稚了?!蔽页脽岽蜩F,手把手教他寫教案、做課件,鼓勵他上臺當“理論小教員”。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的鍛煉,他勇敢地走上講臺,邁出了成為一名政治教員的第一步。
后來,陸強不僅獲評三級優(yōu)秀政治教員,更在上級理論知識競賽中摘得桂冠。
理論“播火”從來不是政治干部、政治教員的“獨角戲”,而是人人深度參與、個個貢獻智慧力量的“協(xié)奏曲”。從探索走開營黨委委員講理論、政治教員講熱點、普通官兵講體會的“學、研、講”路子,到成立理論互助小組、組織群體懇談、開展分課題研討等活動,我們營逐漸形成“人人競相學理論,個個都是‘播火者’”的濃厚氛圍。對此,我深有感觸:發(fā)射架下,只有更多的人成為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傳播者,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煥發(fā)更強的威信威力。
軍事訓練不精通,政治工作難做好。政治主官作為指揮員,從來不能置身軍事訓練之外。
去年初,營隊接受上級組織的實戰(zhàn)化考核。出發(fā)前,我站在全營官兵面前,舉起右拳高呼:“我和營長站排頭,大家看我的,跟我上!”
敢說“跟我上”的底氣源于平時的苦練精練。面對新裝備新專業(yè)新挑戰(zhàn),我主動拜操作骨干為師練操作,還找營長借來導彈專業(yè)學習筆記,進模擬室熟悉每一個崗位,不到半年就取得作戰(zhàn)指揮“資格證”。
在考核關鍵時刻,營隊突然收到特情:“營長‘重傷’,無法實施指揮。”在營指揮所僅剩2人的情況下,我盯著作戰(zhàn)地圖,大腦開始高速運轉,不斷下達作戰(zhàn)指令。在連續(xù)特情課目考驗下,憑借平時反復推演的預案,我?guī)ьI官兵靈活調(diào)整戰(zhàn)術,最終成功完成考核任務。
考核結束后,我看到戰(zhàn)士們投來信任的目光。這目光飽含著帶領他們走向勝利的重托。這份重托,時刻激發(fā)著我必須以實際行動樹立新時代政治干部的好形象,把信念的火種播撒在訓練場上,把忠誠的足跡鐫刻在強軍路上。
武警廣東總隊珠海支隊執(zhí)勤一中隊——
屹立在“紅色前哨”
港珠澳大橋邊的執(zhí)勤哨兵。劉佳良 攝
“拒腐蝕,永不沾,政治本色永不變……”港珠澳大橋邊,雄壯激昂的歌聲在回蕩。這是曾被授予“紅色前哨連”榮譽稱號的武警廣東總隊珠海支隊執(zhí)勤一中隊的隊歌,更是駐守于此的官兵用生命淬煉的鋼鐵誓言。
這支部隊,駐扎于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,始終以“心紅眼亮骨頭硬”的本色挺立在南粵一線,經(jīng)受住了眾多考驗,是守衛(wèi)特區(qū)一線的堅強前哨。
中隊的榮譽室里,一張年輕的面孔永遠定格在1992年10月17日凌晨。那時,入伍不足1年的戰(zhàn)士梅開春在執(zhí)勤一線巡邏,發(fā)現(xiàn)了4名從澳門持槍搶劫巨款后潛逃的歹徒。歹徒將厚厚一疊港幣甩在梅開春腳下:“拿去飲茶,放了我們!”梅開春斬釘截鐵地拒絕。歹徒加碼到10萬,梅開春怒喝:“休想!再多的錢也買不通我!”
歹徒兇相畢露,開槍突襲。罪惡的子彈奪走了梅開春年僅18歲的生命。事后,公安部追授梅開春“守邊英雄”稱號。這拒賄殉職的身影,從此成為中隊精神圖譜中一抹悲壯底色。
歲月流淌,考驗如影隨形。多年來,瞄準“紅色前哨連”這塊“金字招牌”的合作邀約不少。有以重金許諾的,也有以土產(chǎn)禮品相贈的,但中隊官兵始終不為所動,嚴守紀律紅線。這些考驗,也終將成為中隊官兵永葆本色的生動注腳。
幾年前,在珠海市政府組織的一場非營利性文藝晚會上,中隊官兵以氣勢如虹的表演震撼全場。
晚會剛結束,某公司運營總監(jiān)的電話就打到了當時還是排長的朱君益那里。對方想要邀請“紅色前哨連”官兵參加一場商業(yè)演出,并在通話中多次表示,會給予豐厚酬勞。對方還提議:“你們不穿軍裝參加演出,領導就不會知道?!?/p>
那段時間,這位運營總監(jiān)給朱排長接連打了10個電話,而朱排長的回答也始終如一:“我們有規(guī)定,絕不參加地方商業(yè)演出?!弊罱K,這名運營總監(jiān)被這種鐵一般的紀律意識所折服,放棄了邀請,還發(fā)來短信說:“雖然被您10次拒絕,但你們的紀律和堅定,讓我也很受教育?!?/p>
當朝陽初升,哨兵們乘車奔赴崗位,那刻入骨髓的歌聲再次響徹海天:“發(fā)揚革命好傳統(tǒng),永遠屹立在最前線!”我們用絕對的純潔證明:本色永不褪,忠誠即永恒。
(講述者:李淵)
海軍“和平方舟”號醫(yī)院船一級軍士長丁輝——
扎根機艙的歲月
丁輝正在檢測電機運行情況。梁佳晨 攝
舷窗外,海風輕拂;機艙內(nèi),悶熱難耐。
下更后的丁輝總是放心不下那些“鐵疙瘩”,再次巡查機艙?!昂推椒街邸比肓?7年,丁輝保障了17年。
12次走出國門執(zhí)行任務,總航程31萬余海里,足跡遍布52個國家和地區(qū)……一連串數(shù)字在這位一級軍士長的青春歲月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。
機艙巡查途經(jīng)輔機艙、集控室、空調(diào)機室等,丁輝看著一個個熟悉的“老伙計”,聽著它們發(fā)出的轟隆聲,一幕幕往事涌上心頭……
8年前,他隨船執(zhí)行“和諧使命-2017”任務?!昂推椒街邸笨坎慈海?shù)卣岢鰩椭迯痛a頭快艇牽引機的請求。
此時的塞拉利昂百廢待興,當?shù)卣苍蛲鈬肮咎岢錾暾?,但是巨額修理費用讓他們望而卻步。牽引機就這樣被荒廢多年,眾多待修快艇只能無奈地躺在海里等待銹蝕報廢。
“和平方舟”指揮所果斷答應請求,并派丁輝帶隊前去勘查。丁輝到現(xiàn)場后發(fā)現(xiàn),裝備破損程度超出了他們的想象,就連電動機、控制箱、皮帶輪等牽引機必備裝置都缺少一大半。
丁輝等人只好東拼西湊、集智攻關,尋找電機、手工固定、重裝電箱……花了一周時間,幾乎回爐重造了那些年久失修的牽引機。當待修快艇在牽引機的牽引下順利上岸時,時任塞拉利昂海軍副司令激動地握住丁輝沾滿油污的雙手,讓翻譯轉達謝意:“感謝中國軍隊幫我們解決了大問題,我們要向你們國防部發(fā)感謝信!”
入伍29年,霜雪爬上鬢角。即將迎來光榮退休的丁輝感慨萬千:昔日的鄉(xiāng)村少年如今已經(jīng)走過3大洋6大洲。他常常說,自己趕上了人民海軍快速發(fā)展的好時代,他的軍旅青春也因此更加多彩!
(講述者:劉博)
北部戰(zhàn)區(qū)空軍某雷達站二級上士劉相君——
電波與使命同在
劉相君在方艙手把手幫教新兵。譚涵 攝
凌晨3點半,天際露出晨曦。某雷達站的陣地平臺上,雷達天線正緩緩轉動。這里是祖國最先迎進陽光的地方,也是我們守衛(wèi)國門的前沿陣地,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我們的熱血與忠誠。
7年前,新兵下連時,我被分配到這里。當我第一次在雷達站跟班見學時,就接受了一次實戰(zhàn)考驗。那天凌晨,我的班長丁海洋緊盯屏幕,瞳孔隨著光點躍動,不放過任何一絲可疑信號,我則在筆記本上記錄著要點,鋼筆尖在紙面摩擦出沙沙的輕響。
突然,在雷達最大探測距離邊緣出現(xiàn)一個回波。丁班長瞬間警覺起來,手在鍵盤上翻飛,30秒內(nèi)完成目標判別,并快速上報。在如此短的時間內(nèi),丁班長的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讓我欽佩不已。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:“掃描線就是使命線,上戰(zhàn)位就是上戰(zhàn)場?!倍“嚅L的話像一記重錘,敲醒了我對這份職責的認知。
這次考驗讓我懂得了肩上使命的重大,也深深懂得眼前的小小戰(zhàn)位連接著祖國的安寧。此后的日子里,我將班長的教誨刻進骨髓。每一次訓練,腦海里始終裝著敵情;每一次值班,都像丁班長面對敵情時那樣全神貫注,不放過任何一個異常波動。那些日夜堅守的時光里,我逐漸褪去新兵的青澀,在無數(shù)次模擬演練與實戰(zhàn)化訓練中淬煉成長。
“人在陣地在!”那是一個狂風肆虐的深夜,臺風裹挾著暴雨向雷達站襲來。大風撕扯雷達天線,金屬支架發(fā)出刺耳的吱呀聲。我們頂著風雨沖出去,狂風幾乎要將人掀翻,但沒有一個人退縮,大家合力對天線進行倒伏。待臺風過后,顧不上休息,大家又立刻投入設備調(diào)試中。當雷達重新開始監(jiān)視空情,屏幕上的光點重新有序閃爍,我望著戰(zhàn)友們疲憊卻堅毅的臉龐,感覺像是打贏了一場戰(zhàn)斗——守護住了祖國的“眼睛”,就是我們最大的勝利。
時光在一次次空情處置、一場場設備維護中悄然流逝。那個曾經(jīng)在雷達屏幕前手足無措的新兵,如今已能獨當一面。去年,丁班長退伍前,鄭重地將一本日志交到我的手里。日志邊角被磨得發(fā)毛,泛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記錄著他多年來處置空情的詳細情況。翻開扉頁,上面寫道:“我們不是光的追隨者,是讓敵人無處遁形的鷹眼。”
摩挲著這本承載無數(shù)心血的日志,我深知接過的不僅是一本記錄本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。前不久,一次任務中,面對多批“敵機”突襲,我與戰(zhàn)友密切配合,精準鎖定目標,上報空情零差錯,獲得上級表揚。
陣地上,我們與旋轉的雷達天線并肩而立。每一道掃描線都承載著使命擔當,每一次緊急出動都書寫著青春誓言,這些共同鑄就了屬于我們的榮耀篇章。
版式設計:賈國梁